張崇慶來信。
軍張壩村村委會。許露露 攝
不久前,本報編輯部收到了一封特殊的讀者來信,寫信人是陜西省漢中市城固縣一位名叫張崇慶的農民,他在信的開頭寫道——
我今年80歲,患有嚴重的冠心病,隨時都有死亡的可能。寫張士成是我的良心所促,為什么這么優秀的村干部,不為人所知呢?趁我未死之前,我要拿起筆來宣傳宣傳他。貴報能滿足我這個愿望嗎?
方格信紙一共8頁,老人用鋼筆一筆一畫寫得滿滿當當,記錄了一位老村干部33年間為村里干的大事小事,字里行間飽蘸深情。
懷揣這封熱燙的信,5月25日,本報記者趕到城固縣龍頭鎮軍張壩村,尋訪對“這么優秀的村干部”念念不忘的老人,也尋訪離任多年還讓老百姓念念不忘的那位老村干部。
經過一夜休整,5月25日一早,記者從縣城搭車趕往軍張壩村。
張崇慶早早等在村委會,頭發花白、身材瘦削,洗得發白的藍衣服下隱約是嶙峋的骨節,“我就寫封信試試看,沒想到你真的趕這么遠的路來采訪!”他緊緊握著記者的手,神情激動。
不多時,得到消息的張士成也從地里趕來了。他今年66歲,敦厚、樸實,上身穿著襯衫,褲腳卻一直卷到膝蓋。
對于張崇慶寫信夸他的事,他事先一無所知,看起來有些拘謹。這次特殊的采訪在村委會的辦公室進行。寫信的人和信的主人公坐在一起回憶往昔,你一句我一句,穿針引線般,把散落在時光深處的記憶碎片編織完整。
柑橘
他動員老父和妻子把槽上的10頭架子豬和2頭牛犢賣掉,湊了4萬8千多元,作為困難村民買苗的墊金。3年后,全村坡坡嶺嶺、溝溝岔岔,2000畝光禿禿的坡地全栽植上柑橘樹,戶均五畝至七畝。村民嘗到了種柑橘樹的甜頭,陸續又發展了梨樹、桃杏樹雜果林。一到三、四月,梨、李、桃、杏、橘樹爭相開花,滿坡遍野,由此引來了許多游客。(摘自張崇慶來信)
張士成的任職故事,就從柑橘開始。
城固的柑橘栽培有2000多年歷史,所產柑橘皮薄汁多、酸甜適中,聞名遐邇。從20世紀90年代起,當地大力扶持農村發展柑橘產業。
軍張壩村四面環山,全村400多戶1000多人居住在坡下上千畝的平壩上,村民們種植水稻、小麥、大豆,收入微薄。熱血方剛的張士成上任就承諾要帶大家過上好日子。村民大會上,張士成說:“要想富,栽果樹。我們要響應縣委號召,把在坡地栽紅苕的舊農業模式拔掉,栽上優質的搖錢樹柑橘樹。”回憶起當時臺下的歡呼聲,像張崇慶這樣的老一輩村民至今熱血沸騰。
然而,部分困難群眾無錢購買橘樹苗,張士成毫不猶豫地將自己的積蓄拿出來借給他們,并多次奔走聯系縣殘聯,為50多戶特困戶爭取到價值7萬多元的橘樹苗。
借錢給村民買苗,張士成對具體金額沒算過賬,“誰家缺錢買苗就來借,也沒讓鄉親們打過借條。”張崇慶走訪當年借錢的群眾,把每戶借錢的金額加起來是4.8萬元。第一次聽到這個數字,張士成神色一震,半晌道:“我真沒往心里去,沒想到大家都記得。”
鄉親們當然記得。3組村民陳光剛當時20多歲,家里6口人,全家年收入不到2000元,日子過得緊巴。他對記者回憶起那個改變命運的晚上:“1998年剛開春的一天,我摸黑去老主任家,開口借5000塊錢。我家10多畝坡地,得買2000棵苗,要這個數。”
5000元在當時不是小數目,陳光剛很忐忑,但張士成一口應下:“明天這會來拿。”第二天,張士成遞給他一包鼓鼓的鈔票。“5年后第一次掛果,我賣了橘子,才把這錢還上。”靠著這些橘樹,陳光剛養大了3個兒女,“誰說老主任不好,我第一個不答應。”
5組村民王樂家有10多畝橘園,年收入七八萬元。王國強有8畝橘園3畝梨園,年收入超過10萬元。不少村民開上了小轎車,在縣城買了商品房。談及老主任,他們無不翹起大拇指:“當年要不是他借錢給大伙鋪底子買樹苗,哪有今天的好光景!”
水渠
張士成和一班村干部們把鋪蓋卷搬到了工地上,吃住在工棚里。兩個冬春移動1000多立方土石方,攔河閘壩修建起來了,一條長約2500多米的U型水泥渠也竣工了,河水嘩嘩地流向5個村民小組千把畝稻田。村民捧著黃澄澄的稻谷粒,笑得合不攏嘴。張士成在家排行老三,村民戲稱他“拼命三郎”。(摘自張崇慶來信)
地處丘陵地帶,缺水曾是軍張壩村面臨的最大問題。全村有500畝旱塬地,曾經由于長期缺水,栽不了水稻,只能種植黃豆和玉米。早年村里在湑惠干渠上建的抽水站,只能灌溉一個村民小組的300畝稻田。如今,記者在這個村子里,隨處可見水田里忙著插秧的村民。
兩位老人向記者回憶把缺水旱地變成“江南”的故事。
1997年,張士成提出從河溪上游修一座攔河閘壩,再挖一條U型渠,引河水灌溉全村水田。修壩、挖渠,是大工程,村民一開始不相信能干成。
62歲的田小玲是4組村民,參與挖渠的時候才30多歲。談及那段在工地的日子,她語氣激動:“當時村里的黨員干部都住在工地上,生病、受傷都不肯下工地,群眾的熱情也被帶動起來,上工積極性非常高。”
沒日沒夜地挖了兩年,第三年的2月初,土還凍得梆硬,鐵鍬鏟上去像鏟在石頭上。她記得看到張士成拿著鍬挖土方,震得滿手是血,勸他包扎一下,休息會兒,“老主任說輕傷不下火線,沒幾個月就要插秧了,挖渠慢了就趕不上了。”
水渠終于趕在那年插秧前貫通,當時村里人都涌到水渠邊,看河水奔流下來,比過年還開心。“張士成,他真是個無私奉獻的人。”田小玲重重地說。
現在,這條渠仍用清冽的水流滋養著村里的稻田。
水渠解決了低洼地方的水源,高地怎么辦?張士成同現任村黨支部書記、村委會主任張小吉多次向上級爭取打井專款,在村北地勢高的堡子溝坡上修了一座揚程50米的自來水井,全村人都喝上了自來水。村民們紛紛對記者重復一句話:“選好一個村干部,幾代人都享福。”
張士成有點不好意思:“這是咱該擔的擔子。鄉親們選咱當干部,就是把心窩子掏給咱了。他們想啥、盼啥,咱就得鉚足了勁兒去辦,不然咋對得起大伙兒熱乎乎投的票?”
他對群眾好,群眾也回報以認可:在他的任職生涯中,參選過10多次村委會主任,次次都是高票當選。
地膜
以前村民栽種西瓜、菜花等經濟作物時不知道用地膜覆蓋,張士成率先試用,結果他的地膜西瓜畝收入3500多元,而未覆蓋地膜的西瓜收入才幾百上千元。其他村民醒悟過來,也覆蓋地膜,士成因勢利導,讓兒子把自家的經驗匯編成宣傳材料,發給村民學習。(摘自張崇慶來信)
上午10點半,張小吉接到村民電話,立刻戴上草帽出門,臨走前對記者撂下一句話:“你該去西瓜地里看一看,以前我們村民種莊稼不懂科學技術。是老主任教會大家用地膜。”
出了村委會往右,沿著水泥路走一公里,就到了張小吉說的西瓜地,只見碧綠的葉片底下藏著一個個手掌大小的西瓜,深淺條紋交錯,分外可愛。
西瓜地主人冉明智正在田邊忙碌。“你看這瓜,用上地膜、科學施肥,長得多精神,畝產能有上萬斤。多虧老主任示范科學種植。”冉明智說。
沒技術的送技術,沒地膜的還送地膜。張士成把自己家的地膜送給困難村民用。這種雪中送炭,對他而言并非偶然之舉。在33年的村委會主任生涯中,困難村民是他一直牽掛的群體。
村里的五保戶張水慶、張茂娃還在世時,生活困難又有疾病纏身,張士成不但交代村民小組組長多多照顧,自己也經常上門,還從自己的補貼中每月擠出100元給他們。張水慶生病住院,張士成進院照料,接屎倒尿,無微不至。雖然兩位老人已過世,可那一幕幕還記在張崇慶腦海里、落在了信紙上。
進入花甲之齡,張士成從村委會主任的位子上退下來,主動請纓擔任村調解主任,化身“和事佬”為村民化解矛盾,“大家日子過得和美,我心里就舒坦。”
張崇慶補充說:“士成威望高,村民過紅白大事、搬遷、做三朝酒、祝壽,都請他當‘總管’。他到時間便帶上備好的灶具、碗盤、桌凳前往,總是把村民家的事辦得既熱鬧又節儉。”
兩位老人送記者離村時,一只朱鹮舒展緋紅羽翼輕盈掠過水田,手持秧苗的村民仰臉朝我們微笑,定格了這次采訪中最詩意的一幕。那一刻,記者跋涉千里的尋訪也有了答案:
因為他用半生心血澆灌腳下的土地,村民們便用信任和擁戴,給了他最溫暖的回應。
記者手記>>>
從南京到漢中,跨越5個省份,一來一回2600公里。高鐵換乘汽車,最后走過一段蜿蜒的山路,我終于來到兩位老人面前,親耳聽他們用陜南方言講述這封信背后的故事,文字里關于橘樹、水源、地膜的故事在鄉音里鮮活起來。
返程路上,我一直在想,為什么這些陳年往事現在聽起來依舊感人至深?因為這位老人用了半生,讓上任時對村民的承諾,變成了村子看得見摸得著的改變。
在這個名不見經傳的陜南小山村,我看到了基層治理最樸素最珍貴的一面。這個故事或許能給我們這樣的啟示:基層干部多沾些泥土味兒,多為大家解決一件煩心事,群眾就會多一分信任。最好的干群關系,是彼此心貼著心的枝葉關情。 本報記者 許露露 通訊員 何炳君 視頻剪輯 劉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