丁德志(左)向搬遷戶講解征地移民政策。 (山關村村委會供圖)
2024年8月,我來到湖南省株洲市攸縣皇圖嶺鎮山關村,擔任村黨總支書記助理。今年3月以來,我參與了征地移民工作,這項牽一發而動全身、關乎千家萬戶冷暖的重點任務,是發展所需,更是民生所系,也是我從“象牙塔”走向“田間地頭”、從理論邁向實踐的最好試煉場。
征地移民工作涉及面廣、政策性強,而群眾是否理解、是否支持、是否配合,歸根到底取決于我們工作推動是否帶著感情、政策宣傳是否說到心里。剛參與征遷之初,面對群眾接連不斷的提問:“拆舊房補多少”“青苗怎么算”“新房什么時候能住”……我心里雖有政策,但話講不出“味”,說不到點子上。于是我跟著領導和同事們“沉下身、沉下心”,挨家挨戶跑、用心用情講,把“紅頭文件”翻譯成“家常白話”,把“政策術語”轉化為“貼心話術”。在一位大爺家中,我們圍坐在八仙桌前,攤開“資金明白卡”,一項項解釋補償內容,一遍遍演算數字金額。直到第5遍,大爺終于點頭:“你們講得明白、算得清楚,我就放心了!”
征遷之“難”,難在處理好利益調整背后的各種糾葛,難在打通群眾心結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面對熟悉的生產生活方式即將改變,群眾有擔憂、有疑慮、有訴求,甚至有不舍和焦慮。記得村里的一位大娘有一次拉著我的手說:“小丁,我情愿沒有這次征拆,沒有征拆就不會有家庭矛盾,沒有征拆也就不會離開這個我生活了七十幾年的家。”這份復雜的情緒讓我動容,讓我感同身受。
群眾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,矛盾和問題往往具有反復性。有時,多次溝通也未必能解決問題;有時,個別群眾因信息不對稱或理解偏差而產生誤解。我認識到,贏得群眾的信任,是一個需要時間和行動去積累的過程。每一次真誠的傾聽、每一次務實的幫助、每一次公平的處理,都在為這份信任添磚加瓦。
曾以為選調生要“干大事”,如今明白,群眾期盼的,不是“光鮮亮麗的文件”,而是“心里有底的實事”。這段日子,我逐漸習慣了每天帶著“政策明白卡”出門,習慣了用“泥土話”講清“大政方針”,也習慣了在日落黃昏中走村串戶。汗水浸濕的襯衣、泛黃的筆記本、滿是泥點的鞋底,都是我留在這片土地上的青春印記。
人民至上的理念在我心中不再是抽象的概念,而是化作了村里一張張鮮活的面孔、一個個具體的故事、一份份沉甸甸的托付。未來,我將繼續把人民至上的信仰寫進工作,把服務群眾的初心融入點滴,以實干托舉民生保障,以奮斗書寫青春答卷。丁德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