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“軟弱渙散村”到“先進村”,從“靠天吃飯”到“顏值百萬”,貴州貴陽清鎮市衛城鎮犀牛村只用了2年。
“太難了!”犀牛村黨支部書記、村委會主任林丹說,2021年村“兩委”換屆,她接手犀牛村的時候,村干部凝聚力不足,說話沒人聽,工作沒人領,青壯年外出務工,土地大片撂荒。當時,村集體每年的固定收入只有400元的魚塘租金和2000元的林場承包費——連維持村里的基本運轉都不夠,更別談發展。
一直以種植玉米、大豆、煙草為主的犀牛村,沒有明確主導產業。主導產業做什么?犀牛村新一屆班子成員苦思冥想、調研學習,多次商議并凝聚了共識:先抓農業服務業。
2022年初,犀牛村在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上大膽闖大膽試,采取村集體經濟“1+1”混合發展方式,成立由村黨組織領辦的清鎮市黔耘農機專業合作社。村“兩委”班子帶頭入股,帶領部分村民成為村里發展混合制經濟第一批“吃螃蟹”的人。這個合作社,成為后來撬動犀牛村發展的第一根杠桿。
當時,村“兩委”派村干部蔣華外出學習農機駕駛、維修技術及農業技術,學成歸來的蔣華把17位村民都培養成農機手,并用抖音“接單”,一下就挖開了市場口子,黔西、大方、金沙、平壩、花溪、安龍等地的訂單不斷飛來。
頭一年,合作社開展農機服務7650畝、無人機植保8000畝,獲利42萬元,其中22萬元歸了村集體。農機手的日薪至少300元,成為全村薪資最高的一批人。村民杜國華說:“開一個月農機的收入,勝過種一年烤煙。”
大伙兒的笑臉,說明第一步走對了。隨著農業服務做大,2023年初,犀牛村采取“村集體+合作社+村干部+村民”的模式,成立清鎮市黔頌耘農事服務有限公司,不僅提供農機服務,還多了農資供應、農技培訓等來錢的項目。這第二步,直接將農業服務經營收入從六位數變成了七位數,2023年公司經營性收入超過800萬元,帶動該村120人就業。
為進一步做大蛋糕,犀牛村在牛奶組建成肉雞養殖基地,年出欄量在15萬羽,一年賣三茬肉雞,為當地衛城非遺美食“辣子雞”“柴火雞”提供食材。
憑借顯著的改變,2023年當年,犀牛村摘掉了“軟弱渙散村”帽子,成了清鎮市的“先進村”。
接下來,路怎么走?林丹琢磨,農業服務起來了,農業種植不能沉。依托黔頌耘公司,村里建成500畝地的糧食種植示范區。春季播種油葵與水稻,秋季改種油菜。
“犀牛村的種植應該面向鄉村旅游。”林丹說,春播作物油葵即向日葵,是發展鄉村旅游的好東西。每到8月,向日葵一片金黃,默默為看客提供情緒價值,來村旅游的人拍照、寫生,絡繹不絕。
向日葵必須“榨盡吃干”,2024年,村里再出新招,按村集體占股5%的來分紅,村里請貴州月豐越食品有限公司代加工,生產向日葵月餅。當年中秋節,向日葵月餅賣了1000多盒。
一年一個臺階,今年,犀牛村抓住“旅居”這個思路,按林丹的話來說,就是“有看頭、住得下”。比如,人稱“楊首富”的楊傳軍回村將1000多畝荒山打造的“歸山秘境”旅游項目。再比如,新建成的聯排住宅,墻上繪滿鄉愁,也是一處新景。
大河有水小河滿。2024年,犀牛村村級集體經營性收入600萬元,比2023年增加290萬元。村里給村民分發股金51萬元、土地租金40萬元、村民務工薪金74萬元,合計165萬元,比上一年度增加40萬元。
村民史陽貴說,他忘不了今年初村級集體經濟收益分紅大會的熱鬧場面:“我連續3年參加分紅,作為犀牛村人感到很幸福。”
通訊員何 葉 吳秋芋 胡心悅 趙久瑤
本報記者 周靜文
實習生 周霞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