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幾天,我得空就去村頭的葡萄園看一看,葡萄藤上長葉子了。來到貴州省黔東南州雷山縣郎德鎮(zhèn)老貓村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助理后,我對村里的葡萄產業(yè)格外上心,因為葡萄的甜蜜中有我的汗水。
孫晨益(中)在村里的葡萄園。(老貓村村委會供圖)
幾年前的老貓村,曾因一串葡萄燃起希望。村黨支部牽頭成立合作社,帶著村民種下30畝巨峰、夏黑葡萄,從挖坑栽苗到修枝疏果,種出了甜津津的“紫瑪瑙”。我初次走進村莊,發(fā)現(xiàn)現(xiàn)實情況與想象的大相徑庭,園子里熟透的葡萄連續(xù)落果,倉庫里堆著滯銷的葡萄,空氣里彌漫著發(fā)酵的酸味。村民文志芳蹲在地頭問我:“技術再好有啥用,客商嫌我們包裝土,賣不上價……”
產業(yè)發(fā)展,渠道為重。實地調研后我發(fā)現(xiàn)了癥結,村里僅靠鮮果批發(fā)“單腿行走”,客商壓價時連議價的余地都沒有。我建議村里,要給咱的葡萄“穿新衣”“找新家”。此后,我組成“葡萄團隊”前往貴陽相關公司調整包裝設計,訂購2萬個包裝禮盒,拉著記者鉆進葡萄架拍宣傳素材上傳到多個媒體平臺,還在上級單位的支持下積極對接企業(yè),采取“社區(qū)團購”模式,由村合作社統(tǒng)一組織配送,壓縮中間環(huán)節(jié),打開新的市場。
村黨支部書記文勝鴻看著日益增長的村集體經濟收入,感慨地告訴我:路子找對了,效益就出來了。如今,老貓村的葡萄已成為周邊市場的“搶手貨”。2024年,村集體收入達到117萬元,村民人均收入超1.5萬元。
老貓村還有一些弱勞力,如何讓他們增收?我們把目光瞄準了食用菌種植。我和老貓村駐村工作隊員聯(lián)合向有關單位爭取資金23萬元,幫助合作社購買生產機械、訂購菌棒3萬棒以壯大食用菌產業(yè)?,F(xiàn)在,走進我們的食用菌種植大棚,一排排菌棒整齊堆疊,工人們穿梭其間,手腳麻利地收菇裝車。今年以來,已出棚成品食用菌110噸,剛采摘的鮮菇一出菇棚就能找到客商,不愁銷路。全村食用菌培育規(guī)模擴大到67個大棚,提供就業(yè)崗位30多個。65歲的村民余國英說,采菇、給菌棒注水,每天能賺130元。
產業(yè)賬之外,我兜里還有一本“民生賬”,寫滿了溫情的“小事”:去年雨季,大寨“阿不耶”路段山體滑坡阻斷交通,我和村干部起草報告、積極奔走,向上級爭取到13萬元修整資金。為確保工程質量和進度,施工期間我始終堅守一線,硬是在10天內完成了80平方米擋土墻澆筑的任務。村內籃球場破舊,道路缺乏照明,我成功爭取到33萬元愛心捐贈資金,提升改造村寨籃球場,并在全村主干道和巷道安裝了70盞智能太陽能路燈……每解決一項,我就畫個紅勾。
兩年來,記錄本上我一共畫了237個紅勾。
孫晨益